庞大的怪圈:中国人的“围观”精神
- 京报网-北京晚报
- 2014/06/03 17:27
-
收藏
-
17.9万
[摘要]围观者的笑容很感人,不是当事人胜似当事人,没有当事人的困扰,庆幸自己身处局外人的优越。主流派者毋庸置疑地认定:“围观嘛,又不损失一个铜钱,既然无事可做,那么围观也是一种视觉收获。”
“老栓也向那边看,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,颈项都伸得很长,仿佛好多鸭,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,向上提着。”在鲁迅先生的小说《药》里,描绘的便是中国人屡见不鲜的“围观”精神。
在中国,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是翻车摔伤的人,便立刻可以看到街头巷尾聚集起一大堆人。路人围观或甚至于高兴的人尽有,然而肯伸手来扶助一下的人却是极少的,不知真相的好奇路人也一起来围观,渐渐人越围越多,外面看不到的人出于好奇心理更是久久不肯离去,于是一个庞大的怪圈就形成了。
围观者的笑容很感人,不是当事人胜似当事人,没有当事人的困扰,庆幸自己身处局外人的优越;围观者的心态很复杂,复杂到很难诠释。好奇、幸灾乐祸、闲暇休闲的人群是围观者的主流派者,敲下锣拿出个捐款箱来,这些人就会立刻散去了,宛如潮起潮落。原因很简单,主流派者会毋庸置疑地认定:“围观嘛,我又不损失一个铜钱,既然无事可做,那么围观也是一种视觉收获。”
- 标签: